發布時間:2019-04-02 01:49 瀏覽量:9821次 發布者:本站

新年伊始,圍繞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頻頻出臺。1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被首次提出,加之火熱的科創板,“長三角一體化”一時之間風生水起。2月,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引起全國一片嘩然。作為全國最主要的兩大區域經濟體,目前發展情況如何?誰將成為未來中國的“經濟核”?
一.概念緣起
要討論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這兩大區域經濟體的發展情況,首先要對概念的提出進行回顧。
長三角的概念肇始于1982年,最初范圍包括上海、南京、寧波、蘇州和杭州五市。2016年5月國務院批準《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規劃中將長三角城市群的中期目標和遠期目標分別規劃至2020年與2030年,輻射長江中游。今年1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被首次提出。

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則在2015年3月首次被正式提出,由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州、深圳等珠三角九市組成。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期目標與遠期目標分別規劃至2022年與2035年,輻射海西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中國西南以及東南亞等地帶。這意味著中國最具活力、最充滿前景的兩大區域經濟體未來十年的規劃已全部出爐。
二、現狀對比
中國科學院戰略咨詢院首席專家、遠景智庫學術委員會委員劉海波說,長三角和粵港澳作為中國前兩大經濟區,在今后若干年間將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尤其是建立在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基礎上的粵港澳大灣區,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
(一) 長三角城市群橫跨江、浙、滬、皖三省一市共計26市;粵港澳大灣區則擁有港、澳和廣東9市共計11市。兩地分別以全國2.2%和0.59%的面積、10.86%和5%的人口創造了全國20.13%和12.42%的經濟總量。
(二)截至2018年底,長三角城市群和粵港澳大灣區的上市公司分別為976家和521家,占全部上市公司數量的27.10%和14.47%,分別擁有38.16萬億元和27.22萬億元的總資產規模,并創造了11.21萬億元和9.14萬億元的市值。
(三)長三角城市群中,除滁州、池州、安慶和宣城之外,其余22個城市人均GDP均已突破1萬美元大關;相較之下,粵港澳大灣區除江門和肇慶兩市,其余9市人均GDP均突破1萬美元大關。

(其中GDP、人口、面積與人均GDP為截至2017年底數據)
三. 兩大區域經濟體,誰更有未來?
(一) 中遠期目標對比
長三角城市群的中期目標展望至2020年,遠期目標展望至2030年。目前,中期目標的任務已基本完成,其志在打造世界級城市群。而粵港澳大灣區的中期和遠期目標分別展望至2022和2035年,志在建成國際一流灣區。

(二)戰略定位對比
長三角城市群和粵港澳大灣區在戰略定位的整體表述上異曲同工。
1、兩大區域經濟體均提出要建設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現代服務中心、制造業中心以及新興產業的策源地。
2、長三角城市群主要以上海、上海自貿區、浦東新區為中心,并輔以建立上海自貿港等提高對外開放力度。粵港澳大灣區則通過港澳自由經濟體為契機,充分發揮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等平臺的引領作用,加大對外開放力度。

(三)兩大經濟區的主要城市定位對比
1、長三角城市群:構建“一核五圈四帶”的網絡化空間布局,輻射安徽、河南、山東、湖北、江西、福建等五省。即以上海為中心,推動寧波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發展,形成沿海發展帶、滬杭金發展帶、沿江發展帶以及滬寧合杭甬發展帶發展區域,并進一步輻射安徽西部與北部、河南、山東、湖北、江西、福建等五省。
2、粵港澳大灣區:構建“極點帶動、軸帶支撐”的網絡化空間布局,實現與海西、北部灣等城市群的聯動發展。要發揮港圳經濟一體化、廣佛同城、澳門-珠海的引領帶動作用,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高等級公路、港口群、機場群為依托構建區域經濟發展軸帶,并以此帶動泛珠三角區域發展,促進泛珠三角地區要素流動和產業轉型。與此同時,通過沿海鐵路、高等級公路和重要港口實現粵港澳大灣區與海峽西岸城市群和北部灣城市群聯動發展,依托高鐵、干線鐵路和高速公路等交通要道深化大灣區與中南地區和長江中游地區的合作交流,加強對西南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

(四)兩大經濟區重點發展的產業對比


根據規劃綱要,長三角城市群列出了重點發展的十大主導和六大新興產業。粵港澳大灣區重點從裝備制造、電子制造、智能制造以及其他優勢產業入手。與此同時,還提出了四類新支柱產業、十類重大產業項目、五類戰略新興重大工程、海洋經濟以及其它五類相關產業。
湖南大學副校長,遠景智庫學術委員會委員謝赤指出,除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外,基建產業將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中起到重要的樞紐作用,如港口配套、航道、公路、機場建設與改建等帶動的交通、通信、電氣、管道等方面的投融資需求。

四、《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中最具價值的部分:融通互聯的跨境金融
中南大學商學院教授、遠景智庫學術委員會委員饒育蕾指出,作為中央高層著力推動的國家戰略,《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中提到的現代金融服務業的發展思路,這是規劃中最具價值的部分,也是長三角城市群的規劃中不具備的。設計起點之高,讓人們滿懷期待。
(一)全面建設港-穗-深-澳國際金融樞紐

(二)大力度推進跨境金融、互聯互通
未來,除股票與債券可以實現跨境投資、交易外,更多的跨境產品將會相繼被推出,例如跨境基金、跨境理財、跨境信托等資管產品。此外,眾多金融機構、企業與個人的資金和產品流通預計后續也可以通過在粵港澳大灣區內設立機構等方式進入境內外。

基于以上分析,粵港澳大灣區不僅僅是國家從戰略層面設計、中央高層著力推動、粵港澳三地精心注力,還蘊育著巨大的發展機遇,特別是在粵港澳大灣區為主導的跨境金融圈、橫跨三地的港口物流、融通互聯的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的科技金融與綠色金融等方面,將會體現得愈發明顯。與此同時,考慮到粵港澳大灣區所聯動的海西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等重要地帶的前景展望,以及對臺灣地區的感召意義,大灣區的后續發展將非常值得期待。再加上港珠澳大橋的運行,粵港澳大灣區必將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支點,其戰略意義不言自明。
相關新聞
1764
4037
2436
3422
10821
2158
1185
1401
1284
1311
1077
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