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2-19 01:07 瀏覽量:1009次 發布者:本站

編者按:近年來,遠景智庫的專家團隊對湖南省如何積極有效地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輻射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諸多意見和建議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相關部門及領導的重視和肯定。今日,圍繞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省政協委員、遠景智庫院長北冰在《湖南日報》上撰文,暢談了他對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看法。《新湖南》、新浪、華聲在線等全國、省級主流媒體也紛紛轉載,社會反響強烈。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湖南尋找發展新動能、開拓發展新空間、承接產業轉移、對接“一帶一路”提供了重大戰略機遇。湖南作為“一帶一部”地理經濟高地,是大灣區輻射的前沿陣地。我省應搶抓先機、找準定位,讓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推動我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
目前,香港正在積極轉型,打造大灣區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金融與科創的融合,將加快制度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澳門也在加強和周邊區域之間的相互關聯,推動現代服務業與科技創新發展。香港、澳門在新時代的轉型發展,為其與湖南的合作共贏提供了空間。

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發展將緊緊圍繞研發及科技成果轉化、國際教育培訓、金融服務、專業服務、商貿服務、休閑旅游及健康服務、航運物流服務、資訊科技等八大產業,將合作區打造成企業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的現代化示范區。湖南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的直接輻射區域和拓展區,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特別是擁有超高產雜交稻、超級計算機、超高速列車、中低速磁浮等一系列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創科成果,創新實力不斷提升,與粵港澳大灣區創科產業合作基礎優越、前景廣闊。隨著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建成通車,香港與長沙由此進入“3小時經濟圈”,進一步密切了兩地間的經貿合作和人員往來。基于上述條件,湖南更應該加快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實現共同發展。

當前,湖北、廣西、貴州、江西等湖南周邊省份都在積極謀劃、部署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工作。湖南應主動把握大灣區建設帶來的發展機遇,避免在區域合作的浪潮中錯失良機,更應該避免在未來發展中被邊緣化:一是要理清思路,摒棄“亦步亦趨,跟在潮流后面走”的觀念,主動構筑平臺條件,吸納大灣區溢出的資本、技術、人才要素,在構建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中占得先機;二是要學會換位思考,不是走一步算一步,而是把上游、下游等配套做好,把發展環境營造好,才有可能贏得好項目的青睞;三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對此,我們要進一步深化認識與實踐,逐步改變以往“土地是第一資源,投資是第一動力”的觀念。

湖南應如何加快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筆者建議從“五個注重”著力:
注重頂層設計,加快制定湖南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行動計劃。在總體戰略牽引下,以“創新合作”為使命,實現與大灣區在產業鏈、價值鏈、人才鏈、信息鏈、資金鏈上的深度整合;以“同創共享”為宗旨,發掘區域協同發展的潛能和優勢,整體對外拓展全球化大市場;以“泛珠合作”為抓手,在中央政策引領下,建立統籌推進機制,深化產業協作區域合作。
注重平臺建設,加快建設港澳科創園。盡快在長沙籌建我省港澳科創園,使之成為省、市政協港澳委員的交流中心、在湘港澳企業家的聯誼中心、湘港澳創科人才工作站、湘港澳聯絡服務中心和港澳新創技術的產業化落地平臺。
注重產業合作,科學發展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湖南應以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獲批為契機,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轉移和資源輸出。要在示范區以系統化、特色化為導向,科學規劃、加快培育與粵港澳大灣區利益共享的產業價值鏈;以智能化、綠色化為導向,加快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重點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注重智力支持,成立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咨詢委員會。該委員會要由粵港澳大灣區內符合一定資質要求的骨干企業、大學及相關研究機構組成,積極就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問題向省委、省政府建言獻策。此外,應建立粵港澳三地湖南商會、協會聯席會議制度,廣泛吸納行業、社會意見,著力擴大公眾參與。
注重營造環境,加快提升工作效能。領導干部觀念要更新、思想要創新。招商、引資、引智要有創新的服務觀念,要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提升行政服務效率、降低市場主體創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新力,為粵港澳大灣區轉移產業提供與國際接軌、和大灣區同步的服務質量和發展環境。
相關新聞
1764
4037
2436
3422
10821
2158
1185
1401
1284
1311
1077
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