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稿時間:2018-08-16 06:02:59 來源: 瀏覽量:1511次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核心,是實現“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跨越式發展的根本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
當前,脫貧攻堅已進入決勝期,湖南作為扶貧大省, 應如何統籌好產業扶貧各項政策措施,完善產業扶貧體制機制,保障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快脫貧、真脫貧、不返貧?湖南日報特約專家學者建言獻策。

2013年以來,湖南精準扶貧盡銳出戰,成效顯著。但我省在產業扶貧方面仍然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資金短缺、產業基礎薄弱、自生動力不足、存量勞動者素質偏低等許多共性問題,也面臨一些戰略性、深層次問題困擾。其中一個突出問題就是一些地方產業扶貧的戰略定位不夠精準,與當地有關產業發展戰略總體規劃脫節,導致“兩張皮”,其表現如下:
一、扶貧產業缺乏產業發展戰略的整體推動,難以統籌協調。我省各市、州、縣都編制了“十三五”規劃、產業發展戰略總體規劃,很多縣在糧油、水果、水產、畜牧等產業方面還制定了各類專項規劃。但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很多地方的產業扶貧沒有和已制定的產業發展戰略、產業定位、產業結構、產業體系、產業路徑有機銜接起來,沒有形成良性互動的整體格局,而是各自為戰、各成體系,從而導致這些地方的產業扶貧始終停留在傳統的小農經濟上,造成了很大的不穩定性和資源浪費,也挫傷了貧困村落、貧困農民脫貧攻堅的積極性。
二、扶貧產業戰略定位缺位、虛位、不到位,導致盲目發展。一些地方雖然制定了五年或三年扶貧行動計劃,但產業扶貧多以項目方式切入,忽視了市、縣、鎮的統籌謀劃。在這種情況下,容易對扶貧產業未來風險估計不足、過于樂觀、一哄而上、盲目發展,造成“谷賤傷農”。比如很多曾被地方政府看好的柑橘、獼猴桃等水果產業,目前面臨種種困境,甚至成為農民的致貧產業——這與當初缺乏科學的戰略定位、戰略選擇不無關系,也是產業鏈不配套、產業信息不對稱、產業抗風險力低的結果。此外,不同區域之間在產業選擇、產品市場拓展等方面缺乏系統的分工協調機制,導致產生扶貧產業雷同、不平衡、不合理現象。
三、扶貧產業戰略路徑缺乏新動能,造血功能不足。一些貧困區域經濟結構單一,龍頭企業、專業合作領域能人大戶帶動和輻射作用發揮有限,難以形成產業化發展;產業鏈不健全,持續發展能力不強,扶貧產業項目零亂,小而散。如某些村扶貧產業還停留在給貧困農戶送50只雞、20頭羊、稻田里放養100尾魚這樣陳舊的粗放式經營模式。這種低層次扶貧路徑,顯然形成不了產業特色,難以鑄就“造血”功能、形成支柱產業。

當前正值我省扶貧攻堅的關鍵期,我們必須以問題為導向,以產業發展為杠桿,重塑發展基因,激發發展動力,阻斷貧困發生和返貧的源頭。建議從以下四個方面著力,強化產業發展戰略統籌,推動全省產業扶貧高質量發展——
一是抓好產業扶貧與產業發展戰略的對接。一定要將產業扶貧融入到產業發展的整體格局中去,使兩者之間相輔相成、同頻共振。要結合產業資源特別是市場需求狀況,完善、優化扶貧產業的布局與結構。按照“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要求,以標準化、規模化、組織化、市場化為主要方向,更加注重扶貧產業的協調統一:可以打破行政區劃、采取跨村鎮甚至跨縣市兼并重組模式解決散而小的問題,通過加盟專業公司或聯營包銷模式解決市場競爭力不足問題,每個縣集中力量做好1至2個有基礎、有市場前景的核心產業,做出規模、做出效益、做出品牌。
二是構建綠色扶貧產業體系。我省貧困地區大多具有綠色資源比較優勢,培育綠色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應成為解決我省扶貧產業不平衡的重要戰略舉措。建議省政府圍繞現代特色效益農業,加快在貧困地區打造具有集群效應、產能效應、市場效應的農產品經濟帶。如以麻陽冰糖橙、瀘溪椪柑、永順獼猴桃、靖州楊梅、炎陵黃桃、江永香柚、石門橘子為代表的優質水果產業帶;以安化黑茶、湘西黃金茶為代表的茶業產業帶;以汝城、宜章等12個縣為代表的優質蔬菜產業帶;以茶陵、洞口、隆回、邵陽、常寧等38個縣優質水稻、雙低油菜為代表的特色糧油產業帶;以大湘西、大湘南為代表的優質中藥材產業帶;以洞庭湖區域為代表的畜牧、水產養殖產業帶。與此同時,大力挖掘各類產業帶的生態和文化功能,把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流通、農耕文化與農業休閑旅游融合起來發展,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
三是全方位融入鄉村振興戰略。未來三年將是我國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并存和交匯的關鍵時期。產業扶貧一定要主動有機銜接、全方位融入到鄉村振興的大戰略中去,以此筑牢產業發展基礎、改善基本公共服務、提高治理能力,鞏固擴大脫貧成果;構筑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健全農業社會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四是做大村級集體經濟。我省村級集體經濟普遍薄弱,難以支撐、助力產業扶貧,必須聚集體之智、舉集體之力,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要充分利用村里所有資源、資產,通過租賃、入股等方式,創收集體經濟;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選擇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項目。如有條件的村可興辦小型工業,實現工業強村;要拓展三產服務業,為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養殖大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為鄉村旅游、倉儲物流、便民生活做好配套服務,實現增收;政府要匹配一定的財政資金引導,有效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份、農民變股東,促進產業與群眾共建、發展成果與群眾共享。集體經濟強大了,就能更好推進產業扶貧。
文本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