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稿時間:2018-09-29 05:45:38 來源: 瀏覽量:2445次
在新發展理念下,湖南如何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對于這一命題,省政協委員、省遠景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北冰,在會上作了題為《湖南經濟高質量發展亟需“動力變革”賦能》的發言,對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形勢作出了基本判斷,并給出了5大方面的建議。以下是北冰教授的發言摘要。
目前中國經濟領域正在推進三大變革: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正深刻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質量、格局。其中,質量變革是主體,效率變革是重點,動力變革是關鍵。湖南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樣必須從“動力變革”入手,以“動力變革”來推動“效率變革”,進而促進“質量變革”。
那么,湖南高質量發展基本面如何?從“動力變革”的角度看還存在哪些薄弱環節?帶著這些問題,今年4至7月,我隨省政協課題調研組以及省政府有關部門,對天津、重慶、福建、長沙、株洲、郴州、永州等地,進行了深入調研,現將個人體會報告如下。
湖南經濟高質量發展形勢判斷
從自身來看,湖南高質量發展有基礎、有優勢、有作為。2017年湖南GDP同比增長8%,今年一季度湖南GDP同比增長8%,今年上半年湖南GDP同比增長7.8%。延續了去年以來總體平穩、穩中趨優的發展態勢,在全國穩居前十位。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開放經濟成效明顯,上半年進出口總額增長31.6%,成為我省經濟運行中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一個重大亮點。湖南經濟“穩中向好”的態勢得益于政府的不斷創新與環境改善,得益于新動能的成長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態勢為湖南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充沛的動力與空間。
與先進地區相比,湖南高質量發展有不足、有差距、有短板。通過調研發現,湖南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主要還存在以下四個亟需突破的難點:
■ 一是如何處理好速度與質量的關系,實現“好又快”。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階段,各地都開始淡化經濟增長,強調轉方式、調結構,從粗放增長、追求數量和規模,到追求質量和效益,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經濟增長速度。但高質量和高速度并不是絕對矛盾的,在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的壓力之下,如何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突出創新驅動,繼續保持一個較高的增長速度,以實現“助跑跳高”的目標,是未來我省實現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 二是如何布局與建設重大項目,實現“產業優”。我省產業大而不強、 附加值不高、輻射帶動能力偏弱等問題依然存在,產業發展不夠仍是突出短板。如何推進產業項目建設、做大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實現“產業興湘、產業強湘”,是我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 三是如何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實現“生態美”。如何通過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立生態價值評價機制,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市場機制和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有機統一,是我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點。
■ 四是如何在民營經濟發展中縱深推進“放管服”,實現“機制活”。改革開放以來,我省民營經濟發展活躍,已經成為建設“新湖南”的重大優勢,也是推動我省經濟增長的潛力所在。如何立足省情,探索出政府和市場機制有機結合的獨特發展模式,激發我省民營經濟活力和創新創業動力,是我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全新課題。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為高質量發展階段。但高質量發展并非不要速度,而是指經濟發展不以追求速度為中心,恰是應該在保持一定速度的基礎上,將精力集中在發展質量。因為,之前“落后的生產力”需要速度優先,當前“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需要質量和效益優先。要理性認識和科學處理速度與質量的關系,從“動力變革”破題,促進全省經濟量質齊升。
借助江蘇、上海等地經驗,按照中央提出的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體系、政績考核等六大體系,探索構建地方相關法律法規體系,盡快出臺我省《高質量發展檢測評價指標體系與實施辦法》、《高質量發展年度考核指標與實施辦法》等文件,并以此為指揮棒調動各方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特別需要注重開闊視野、立足實際、解放思想。湖南總有一種“比東不足比西有余”的心態,讓湖南人抱著“不靠前,不靠后,騎頭驢,居中游”的思想,不愿開拓、不敢創新。我們在制定、完善、優化“頂層設計”時,應由安于現狀向科學跨越轉換,由平穩平庸向敢闖敢試轉移,由固步自封向開放包容轉換,以更寬視野、更新理念、更大步子謀劃湖南高質量發展的總目標、路線圖和時間表。

經濟新常態下,轉換發展動能是時代之必需。深圳以創新驅動推動城市轉型升級,成為當前中國最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世界創新之都和國內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標桿。2017年,GDP達224萬億,增長88%,5年平均增長達9.2%,增速在四大“一線城市”中居首。
我省也應堅持發展為第一要務,扎實做好承接產業轉移和振興實體經濟兩篇文章,縱深推進行政體制機制改革,大手筆推進重大產業項目建設,營造親商安商的寬松環境,圍繞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優勢產業鏈條,精準對接鏈主企業,招引一批補鏈、強鏈項目,做大做強新興優勢產業鏈,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加大科技和人力支撐,加快創建創新型省份,建設長株潭衡“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和長株潭國家級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以創新提高實力,提升質量。

之前,我省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資源能源消耗量大、生態環境惡化等突出問題。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持續開展生態環境治理,加快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型,構建綠色發展的產業體系和消費體系。
對全省141個經濟開發區和產業園區進行重組定位,按“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先進制造業產業園區”“工業加工業產業園區”“現代服務業產業園區”四類進行分工配套集群式的產業組合,科學合理地配置資源和產能,做強產業鏈特別是延長價值鏈,徹底改變“歸大堆”式的落后生產方式,打造專業化、特色化、規模化的綠色產業園區。特別是加快推動長株潭“綠心地區”的保護性開發,促進經濟發展想資源節約和低碳循環轉變,使綠色成為湖南發展的底色。

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是推動我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要堅決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以產業扶貧為主抓手,增強農村地區自主造血能力。
要全面推動省委“一號文件”中“六大任務”的落地,在城鄉之間逐步打破戶籍、產業、資源流動的壁壘,加快我省農村地區產業迭代升級,在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要推進一批補短板、強弱項的重大項目建設,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湖南在資源占有、產業基礎、科教人文等方面都具有鮮明特色,但品牌建設和運營的意識不強,品牌標準不完善、監管要求不高、有競爭力的品牌數量不多。截止2017年,我省獲國際知名品牌認證認可的企業和產品僅逾百家。
建議大力支持和引導企業適應消費需求,通過打造“錦繡瀟湘”“湖南制造”“文化湘軍”等一系列高端品牌,提升我省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構筑新時代湖南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優勢。

文本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