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稿時間:2018-08-16 04:43:58 來源: 瀏覽量:2083次
近日,自然資源部發布消息:全國統一的不動產登記信息管理基礎平臺實現全國聯網,不動產登記體系進入到全面運行階段。
全國335個地市、2853個縣區共設立3001個不動產登記辦事大廳、3.8萬個窗口,8萬多一線登記工作人員平均每天為30多萬企業和群眾提供不動產登記服務。
不動產登記體系全面運行后,誰有多少套房子一清二楚,這為房地產稅的出臺提供了基礎。

房產稅,馬上就要來了!
房產稅改革不是“加稅”
今年3月,全國兩會上,財政部部長肖捷答記者問時就提出,今年將繼續實施減稅降費政策。房地產稅改革應當在調整現房地產相關稅收,清理不合理收費的基礎上進行。因此,房地產稅改革將會推動房地產相關稅收結構的調整,以及地方政府收入結構的調整,并非單純的“加稅”。
根據各方信息,遠景智庫研究認為,新的房地產稅法出臺后,將會在征稅范圍、計稅依據等方面出現顯著變化,房地產稅擴大到農村、計稅依據由購買價格向當前市場價值轉變可能將成為現實。
在改革中,最有可能出現的就是合并現行房地產保有環節稅收,即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開征房屋土地一體評估征收的房地產稅,降低房地產交易環節稅負。例如取消土地增值稅、城鎮維護建設稅及教育費附加,降低契稅稅率等。同時,對房地產交易個人所得稅實行差別化稅率,參考長期資本利得稅做法,對長期持有的房地產交易實行優惠稅率。
穩定市場,調節功能明顯
稅收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經濟調節,簡單的來說就是不讓富者恒富,窮者更窮。遠景智庫認為,房地產稅作為一種直接稅,它的稅收負擔,按照理論框架應該更多落在有支付能力、比較富裕的社會成員頭上,也就是明確“調節高端”的路線,讓社會大眾吃定心丸。
對于當前虛假繁榮的房地產市場而言,征收房地產稅是“擠泡沫”的最快捷辦法。不動產全國聯網登記,不僅有利于反腐敗,更可以精準地識別在房地產市場投機、囤房的投機者。因此,此次稅收改革打擊的不是剛需,而是投機和過度投資,擁有多套房產的官員及富豪階層將不可避免地首當其沖。
讓持有豪宅、多套房的對象多做一些稅收貢獻,使這些資金進國庫之后,就能“補瘦”,即政府用此種稅收收入用于扶助弱勢群體,加強保障房建設,促進社會福利。這種“抽肥”不是讓先富起來的人傷筋動骨,是在他們發展、享受的層面上適當讓渡一部分物質利益,本質上是一個促進社會和諧的“共贏”的稅收。
當前,我國各大城市的房產空置率較高。這種空置的樓盤也是一種庫存,會造成社會財富浪費。在稅收的強力調控下,經濟行為將會更理性、市場也將更平穩。
將催生新的住房制度、政策出臺
房地產市場迅速發展,房價快速上漲。基于這樣的背景,對于房產稅開征,更多的人關注的是,房價到底是漲是跌?
廣大網友希望房地產稅改革能“調控房價”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但是,據遠景智庫分析,最終結果,可能會難讓大家滿意;我們對于房價下降不必抱太大期望。作為商品,房子終究由市場需求決定其價格高低。
實際上,從2016年開始,上海和重慶已經開始試點征收房產稅。從兩地征收的方法來看,上海市征稅對象主要限于房產增量,如新購房屋且屬于第二套;重慶市征稅的是非普通住房。
縱觀目前國家房地產市場的種種限價措施,不能說完全沒用,但至少是沒有打在“七寸”上,不僅沒有實現預期效果,有時候甚至完全偏離目標。上海的房產均價從2016年的 45411元/平方米,上漲至如今的50737元/平方米;重慶的房產均價從2016年的6436元/平方米上漲至7543元/平方米(以上數據來自“安居客”網站)。
造成政府調控政策失靈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一條就是政府對樓市的信息掌握不夠充分全面。
因此,遠景智庫認為,此次全國不動產信息聯網的重大意義在于:政府能夠從國家層面掌握所有公民的住房情況,為建立住房制度、制定住房政策以及樓市調控提供數據支持。
我們應當看到,開征房地產稅將會進一步強化房地產私人財產的屬性,也會減少年輕人因為擔心房價暴漲而大量提前購房的行為,有助于形成“租購并舉”新格局。在稅收的強力調控下,全社會的經濟行為將會更理性、市場也將更平穩。
文本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