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稿時間:2018-08-16 10:32:15 來源: 瀏覽量:1113次
2013年11月,我國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概念,提倡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精準扶貧”概念提出后,各地展開了多樣化實踐,有成果,也有問題。近期一則《扶貧基層干部的困惑》在朋友圈廣為流傳,精準扶貧過程中遇到了哪些難啃的“硬骨頭”?應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1、來自基層的困惑
這位基層干部說,各地的精準扶貧,有硬骨也有軟肋,雖然表現方式不同,但問題如出一轍:
精準扶貧的專項貸款、安全農宅、產業發展等輸血造血措施,出發點是好的,但未必能達到預期目的,原因是政府的初衷和農戶的打算難以“情投意合”, 一些農民打著產業發展的旗號貸款或買小汽車、或為子女還房貸、或歸還陳年舊債,改變貸款用途的現象時有發生。精準貸款,本來是政府借雞生蛋的遠景規劃,到頭來被農民變通為殺雞取卵的應急措施。
除此之外,扶貧工作中還普遍存在著“繁文縟節,形式主義泛濫”;“朝令夕改、無所適從”;“準備不充分,濫養違規”等問題。
2、湖南精準扶貧應著力三個點
實踐者提出了困惑,更多專家學者也在困惑中思考如何解題。
4月16日,湖南省委召開領導干部會議,主題是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湖南省長許達哲要求對全省脫貧攻堅問題進行全面查擺,全面診斷,全面整改,督查落實到位,確保在兩個月內整改到位。
基于此背景,4月17日至18日湖南省政協副主席、致公黨湖南省委主委胡旭晟帶隊前往張家界調研督查,湖南省遠景經濟研究院院長北冰參與了本次督查。據了解,盡管去年武陵源區宣布脫貧摘帽,但張家界脫貧任務仍十分繁重。全市還有126807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沒有脫貧,308個貧困村沒有脫貧出列、3個區縣沒有脫貧摘帽。
“張家界是典型的景區內景區外兩重天,”北冰在督查中表示,“景區外的農村基礎設施非常薄弱,在桑植縣調研時幾乎沒幾條好路,越往深處走越是坑坑洼洼……張家界扶貧投入資金也是一個大缺口。扶貧辦的同志告訴我,中央和省財政扶貧資金加上市、區整合資金僅有11億元,與脫貧需求不相適應。當前扶貧攻堅確是到了一個關鍵時刻,扶貧工作壓力太,問題也隨之而來。”北冰認為,扶貧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頭痛治頭、足痛治足。
北冰分析,為什么一些地區貧困發生率居高不下,脫貧后也容易返貧?一是由于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自身造血功能弱。二是一些輸血療法也是形式主義,沒有真心持久地幫扶,以應付上面或領導指示完成任務而已。三是一些好政策、好舉措在實施過程中走樣。如易地扶貧搬遷用地批復雜、費時長的問題,搬遷計劃與地方脫貧摘帽不同步的問題,產業不配套的問題,有的地方把農民搬遷到安置點后就萬事大吉了。“在我看來,扶貧攻堅要深耕產業扶貧,加大醫療扶貧,著力教育扶貧。”北冰表示,扶貧不僅是政治任務,更重要的是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幫助廣大農民脫離貧困、過上小康生活。
3、文化可能成為少數民族扶貧的亮點
精準扶貧地區大部分是我國的“老、少、邊、窮”地區,遠景智庫學術委員會專家王克修認為,在少數民族扶貧過程中,應善用少數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不是阻力,也不是擺設,而是一種資源。在人口增長、生活方式改變和經濟收益期待增加的狀況下,如果有了正確的認識,并以妥當的方式相配合,文化就有可能成為少數民族持續性脫貧致富和不斷發展的資源。”
王克修說,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扶貧、減貧與各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密切相關,應當在重視民族經濟與民族文化之間關聯性的前提下,制定政策和選擇發展模式。多樣化的經濟生產模式的選擇,恰恰是解決自然生態環境多樣條件下經濟發展問題的出發點。物質生活有時可能相對貧困的許多少數民族,在精神世界里卻往往是極為富有的。在適應大自然的社會文化實踐中,他們創造了對所在地區自然生態環境適應力很強的極為豐富的民間智慧,并通過文化藝術等多種形式展現出來。在那些不適宜發展大規模集約農業的地區,盡管不一定擁有中原農業居民所期待的肥沃農田,卻富有“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等獨特的自然美感。
不少少數民族村寨因為擁有人文特點明顯、傳統文化色彩濃厚、文化表現形式殊異、各種儀式活動豐富多彩、傳統建筑較為完整地得到保留等諸多文化資本,正在成為當代城市人群的旅游熱點,應以此為契機推動民族地區文化扶貧和保護。
王克修建議,少數民族扶貧應把重點根植于人民群眾中的歷史文化價值發掘出來,直接惠及人民群眾,尤其是貧困群體。對各地的地方性文化,進行深入而全面的調查與重估,做出能否開發、怎樣開發、如何實施等決策,讓群眾成為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和參與者,推動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進入生產與消費的互動軌道,為增加當地群眾收入、改變地區貧困面貌、優化本地產業結構創造有利條件。
文本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