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稿時間:2021-06-29 09:34:11 來源: 瀏覽量:2387次
圍繞“強化長株潭引領作用,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重點課題,省政協調研組前不久赴上海開展了對比調研。近年來,上海市強化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的引領功能,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制造,全力打響“上海制造”品牌。上海在先進制造業方面的先行經驗和現行路徑,給調研組帶來諸多思考和啟示。

打好人工智能牌
在上海臨港新片區,有一座造型宛若芯片的建筑,是商湯科技正在打造的新一代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這個占地面積約5.8萬平方米、總投資約56億元的項目,被上海市經信委列為“2020年度上海人工智能發展十件大事”之一。
據介紹,該項目是在2019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簽約的投資項目,不僅將商湯科技中國總部成功引進落戶,還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計算賦能平臺在滬建設。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成為上海吸引AI人才的一張王牌,目前吸引了1100多家人工智能方面重點企業和眾多產業人才落地上海,產業規模達2246億元。依托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的優勢,上海正努力營造人工智能創新生態,從基礎理論研究、社會實驗、數據安全立法調研等方面均有布局,智能生產已經從單點突破走向系統化場景,從應用端創新走向基礎端夯實。
上海智能制造產業協會是全國智能制造領域較早成立的行業協會,該協會由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院等12家單位發起,旨在為智能制造相關企業搭建合作交流的平臺,推動智能制造產業發展。

精準布局結構性潛能
位于上海市嘉定區的大眾新能源汽車智能化工廠,配有1400多臺工業機器人,基本上實現了從組裝到涂裝的全面自動化。該工廠能夠實現每小時60臺的產能,這意味著,每一分鐘就有一臺大眾新能源汽車下線。
嘉定區擁有國內最大的汽車產業基地,集聚了上海大眾等整車和零部件企業300多家、研發機構100多家。
據介紹,上海市高度重視“十四五”先進制造業發展的結構性潛能,對高端芯片、新能源汽車等一直保持大力度的投資,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車的增速達420%,投資結構、產業增長呈現出高度的結構性特點。
上海市經信委負責人介紹,上海注重加強頂層設計形成發展規劃。圍繞科創中心建設需要,以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提供高水平科技創新供給,支撐高質量發展,努力成為“技術發明的第一創造者”和“創新產業的第一開拓者”為原則,組織開展了“十四五”規劃、“中長期”規劃的調研與編制工作。
湖南省政協經濟科技委員會主任吳金明認為,上海在結構性潛能方面的精準布局非常值得湖南借鑒和思考。

園區聚焦特色產業
建設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工業園區是主陣地。
上海市經信委負責人介紹,上海市加強園區品牌建設,推行“一區一名園”戰略,通過各園區聚焦特色產業,集中推出兩批共40個特色產業園區,突出特定產業方向、特優園區主體、特強產業生態。在先進制造業招商引資上,形成了市經信委、16個區和重點園區組成的“1+16+X”的工作網絡。
目前,上海的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接近60%,以數字融合為導向,發展總集成總承包、供應鏈管理等生產制造性服務業,其重點領域營業收入超過3萬億元。
湖南省工信廳副巡視員顏琰認為,湖南相關部門在先進制造業的園區布局、聯合招商等方面還缺乏力度,沒有建立統籌協同發展的工作機制,應充分學習上海經驗,加強工業園區建設方面的工作,加強招商引資工作。
調研組認為,高度重視生產性服務業特別是制造服務業的發展,是上海市的重要經驗之一。

北冰:湖南省政協委員
省遠景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
抓住牛鼻子 不搞多而全
上海有兩個方面值得學習借鑒:一是抓住牛鼻子,把制造業數字化創新放在首位,大力發展以智能制造為主體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主要做法是把先進制造技術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賦能,即企業數字化增效,產業鏈數字化增智,平臺生態數字化增能,助推上海近年來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增長,無論是體量還是速度,都是驚人的;二是不搞多而全,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學、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統合一切有生力量推動三大產業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形成具有產業鏈控制力的技術和產品,為打造標志性全產業鏈,提升產業鏈的核心競爭力夯實了基礎。
湖南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其重中之重就是要以長株潭合作為紐帶,深化區域內3個萬億產業、11個千億產業之間的產業鏈、供應鏈、信息鏈、創新鏈的協同發展,加速產業鏈對接,打通三市產業之間的堵點、暢通痛點、連接斷點,從而提升產業鏈核心競爭力,拓寬長株潭戰略性新興產業新空間,推動智能制造業由大變強,力爭進入世界產業鏈的中高端。
文本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