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稿時間:2018-08-15 10:06:12 來源: 瀏覽量:1151次
——基于“長板理論”與競爭優勢的湖南產業發展思考
(吳金明 毛騰飛 王曉紅)
最近幾年,受全球經濟低迷和我國經濟“L型”增長的影響,加上主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湖南已經出現“產業塌陷”。按照“長板理論”、基于湖南產業比較優勢培育產業競爭優勢的“發揮優勢”理論思考,湖南走出比較優勢產業“塌陷”的關鍵,在于選擇和培育超級、巨型新比較優勢產業及其集群,進而形成競爭優勢產業和湖南整體優勢。無論是從現有基礎與條件、發展前景與潛力來看,湖南能夠也可以培育成超級、巨型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產業及其集群的只能是集制造、運營服務于一體的動力產業集群,簡稱“動力產業群”。而培育這一超級“動力產業集群”靠湖南一省之力難以在短期內見效,需要整合全國資源,以一國之力、國省協同打造“國家動力產業集聚區”才能實現。建議國家和湖南省進一步理清思路、明確目標、搞好規劃、出臺政策、強化落實,把湖南長株潭衡城市群建設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動力產業集聚發展的高地、中國動力產業供給側改革的實驗田、中國動力產業軍民融合發展的示范區。
其二,是建設長江經濟帶特別是建設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客觀需要。按照《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改地區【2015】738號),湘鄂贛必須避免三省產業趨同,要依托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建立城市群產業協調發展機制,聯手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建設現代產業集聚區,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一直以來,湖南、江西、湖北三省產業結構趨同,低水平重復建設,區域間缺乏專業化分工協作,產業關聯帶動能力差,影響長江中游城市群整體性競爭優勢的發揮。建設長江中游城市群的關鍵是形成合理的城鎮產業分工體系,要理順城市群內核心城市和大中小城市之間的分工關系,依托核心城市,以大帶小,進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梯度建設,從而形成不同城市合理的產業分工協作體系。就省際和省會城市間產業分工來看,湖北武漢主要打造“中國光谷”,全力發展光電子產業集聚區;湖南及長株潭衡岳地區主要打造“中國動力谷”,全力發展動力產業集聚區;江西南昌等地主要打造“中國航空谷”,全力發展航空航天產業。只有這樣,才能在長江中游城市群構筑起“光谷”“動力谷”和“航空谷”“三谷”聯動,光電產業、動力產業和航空產業“三足鼎立”的錯位與差異化發展新格局,為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崛起形成良好的產業發展支撐。
2.具備形成競爭優勢和省域整體優勢的基礎與條件
動力產業是湖南具有發展優勢的行業。2015年3月兩會期間,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參加湖南代表團討論時指出,“湖南在振興裝備制造業方面,有基礎、有特色、有優勢、有希望”。有基礎表現在裝備制造業31個大類在湖南都有布局,2015年裝備工業規模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169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591.6億元(成為湖南首個萬億產業),實現利潤485.7億元,分別占全省規模工業的29.7%、30.1%、31.3%;有特色表現在,軌道交通、工程機械、航空航天、專用設備制造等一批具有優勢或特色的行業成為工業的主導行業,并在國家制造業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有希望表現在,湖南動力產業有望成為湖南走出“產業下行”,培育區域核心競爭力,促進中部崛起和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的重要產業支撐。具體來說:
(1)動力產業及其相關配套行業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長株潭地區目前已成為我國最大的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基地,重要的航空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制造基地,我國最大的工程機械制造基地,我國最大的復合材料游艇制造基地,我國最大的材料(含電池材料)和能源(含智能電網)制備基地,我國重要的礦機、農機、環衛機械、海工和物流裝備生產基地以及重要特種車輛(消防、救護、衛星轉播車輛等)制造基地。
從動力產業看,湖南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經過80多年的建設發展,已成為國內最大的軌道交通裝備研發生產基地,僅株洲現有企業200多家,已經形成了集產品研發、生產制造、售后服務、物流配送于一體的完整成熟的產業鏈條,產品出口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際市場占有率達27%。2015年株洲軌道交通產業集群總收入突破千億大關,達到1003.7億元,成為全國首個軌道交通產業過千億的地級市。株洲還是我國“中小航空發動機的搖籃”,在中小航空發動機、微型燃氣輪機、航空機械傳動等領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湖南從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生產企業近200家,形成了整車生產、動力電池和電池材料、電機電控、充電樁系列的產業鏈,新能源客車、乘用車及專用車同步發展,2015年,新能源汽車整車和關鍵零部件銷售收入達到400億元。從相關配套行業看,湘電集團自主研發的2-5兆瓦級超低風速直驅式智能型風力電機組產品躋身國際領先行列,中電48所作為全國最大的光伏裝備制造企業,自主研發光伏制造裝備占國產太陽能電池制造裝備市場的80%。湖南擁有核電電機、核電變壓器、核電閥門和水泵、核電電纜以及核電管道等關鍵零部件的生產能力,南華大學在核防護和核安全技術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湘電長泵、崇德工業等在國內市場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湖南智能電網主要產品集中在各類特高壓變壓器、組合式變電站及在線智能監控系統、智能成套開關柜、智能GIS、電力智能計量終端、智能配電自動化系統和智能電網儲能產業等領域。特變電工衡變集團已成為世界最高電壓等級變壓器制造中心,長高集團的高壓開關產品處于國內領導地位,威勝集團的智能電力計量終端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20%,華自科技占據中小水電裝備市場世界第1。在電能利用控制領域,8英寸IGBT在株洲取得產業化突破,這是國內首條、世界第二條生產線,徹底打破了國外公司的壟斷,為我國高速動力產業、智能電網建設、航空航天與新能源制備等應用添上了“騰飛的翅膀”。湖南是我國極其重要的材料工業基地,在先進儲能材料、先進復合材料、金屬新材料、硬質合金材料、化工新材料、超硬材料、先進陶瓷材料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2)主導和參與國際動力標準制定,能夠發揮行業引領作用。中車株洲所作為國際電工委軌道交通牽引電氣設備與系統標準化技術委員(IEC/TC9)國內對口單位,主導制定國際標準9項,已經批準發布5項,另外參與制定國際標準68項;以全國牽引電氣設備與系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278)為平臺,主持制定國家標準72項,參與制定國家標準30項;中聯重科作為國際起重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ISO/TC96)秘書處承擔單位,已參與5項國際標準制修訂,威勝集團等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11項,三一重工、湘潭電機、南方航空等企業參與制修訂國家、軍隊、行業標準290項,基本掌握了行業的話語權。
(3)檢測能力與檢測水平進入國家先進行列。全省擁有“國家風電設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國家級檢測中心20個,“高速列車行駛動態參數計量關鍵技術研究實驗室”等國家型式實驗室4個,“湖南省新能源汽車動力及配套設施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省級檢測中心60個,已建成覆蓋全省相關產業的檢驗檢測體系;產生了威勝集團、長沙開元等一批檢測設備上市公司。目前,國內唯一的檢驗檢測裝備制造特色產業園已經落戶岳麓區,入園國內外知名制造企業近30家;第二期投資10億元的星沙全省質量技術檢驗檢測服務中心正在建設之中,還有一批分布在產業龍頭企業的質檢基地也在更新改造與提質升級之中。與國家質檢總局開展合作共建的、占地615畝的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長株潭)和中國計量院長沙基地正在建設之中,將圍繞軌道交通、慣性制導、北斗導航、新材料、環境監測、節能與新能源等七大領域的新興產業,將一批具有戰略性、國家唯一性的計量基標準布局長沙,為湖南動力產業集聚區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4)科研力量雄厚,產業支撐后勁強勁。長株潭城市群獲批全國第六家自主創新示范區。985高校3所,僅次于北京、上海,排全國第3位;形成了以國防科大、中南大學、湖南大學、長沙理工、南華大學、中車株洲所為標志的專業研究院所,我國動力行業的院士基本集聚在長株潭地區,代表有劉有梅、尹澤勇、丁榮軍、田紅旗、鐘志華等院士。擁有近200家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1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46個;國家高新區6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11個、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8個;已擁有南車株機等14家國家技術創新企業,234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全省以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為龍頭,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為主體的創新平臺格局基本形成;已有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74家,成員單位超過800家;中國(長沙)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會連續7年在長沙成功舉辦,成為繼北京科博會、深圳高交會之后的國內第三大科技類會展品牌。
當然,湖南選擇動力產業作為新比較優勢產業培育和競爭優勢產業來打造也存在不少問題與困難,主要有產業規模不大,集聚效應不明顯;規劃不全、不深、不透;整體發展的市場化程度不高,民營企業進入少;人才引進和培養缺乏高起點的規劃與政策引導;引導支持動力產業發展的環境不濃、政策力度不大等。需要引起高度關注并加以認真解決。
全力打造環長株潭城市群“國家動力產業集聚區”
發展動力產業這一比較優勢產業,進而培育成競爭優勢產業和全省整體優勢,不是株洲一家的事,也不完全是湖南的事,而是全國的事,需要整合全國乃至于全球的力量來發展。為此建議,落實落細“五大發展”理念,緊緊圍繞供給側改革創新和《中國制造2025》,以長株潭自主創新示范區為依托,形成交通裝備制造產業集群、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和智能電網制備產業集群、材料產業集群和信息技術與北斗導航產業集群“五朵金花”,長沙“科創谷”、株洲“動力谷”、潭-衡“智造谷”“三谷聯動”的產業發展新格局,按照“制造智能化、產品服務化、產業鏈群化、市場全球化、運營平臺化、形象聚合化”的要求,打造“國家動力產業集聚區”,著力提升動力產業的全球核心競爭力,努力把湖南環長株潭城市群建設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動力集成產業集聚發展的高地、中國動力集成產業供給側改革的實驗田、中國動力集成產業軍民融合發展的示范區。為此建議:
1、對國家層面的建議
(1)建議國務院或相關部委批復同意湖南長株潭城市群建設“國家動力產業集聚區”;建議國家發改委將湖南長株潭衡城市群“動力產業集聚區建設”列入國家發展“十三五”規劃并進入重大項目庫;建議國家工信部將長株潭城市群“動力產業創新發展”進入國家裝備制造產業發展專項規劃。
(2)建議國家工信部在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中,優先將長株潭動力產業集聚區列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在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創新五大工程計劃籠子中優先扶持。
(3)建議中國鐵路總公司和中車集團,解決中車株機國內動車組生產資質問題,進一步提升軌道交通產業的國內國際競爭力。
(4)建議國家發改委批準長株潭城市群整體納入首批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支持株洲通用航空城建設,在株洲建立通用航空產業國家級創新平臺,促進通用航空產業集聚發展。
(5)建議國家相關部委和國家民航總局,加快全面開放低空空域,將目前由局部城市試點擴大為全面開放,制定完善相關政策法規,促進通用航空產業加快發展。
(6)建議科技部將長株潭城市群動力集成產業集聚區的三大動力產業納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列入部省會商議題,給予重點支持。
(7)建議教育部支持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南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全國知名高校在長株潭地區設立動力產業專業分校。建議教育部圍繞動力產業集聚區建設加大相關專業領域的公派留學規模和外聘全球頂級專家的力度,建議加大國內高校動力產業專業學科的建設力度與高端人才培育、“工匠”型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快教育改革對接產業發展需求,促進產業技術、產業人才的協同發展。
(8)建議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鐵、中航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實施部省共建和中央、地方企業合作,共同組建國家動力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為我國動力產業發展提供“資源—材料—技術—裝備—人才—國際貿易”全方位的保障,推進國家動力產業“技術研發—工程化—產業化”點線面結合、一體化鏈接的高效培育與持續發展。
(9)建議國家工商總局、國家質量技術監督管理總局和國家知識產權局等部門圍繞動力產業集聚區建設,加大對湖南動力產業相關產品品牌建設,產品標準、計量和質量建設,知識產權保護等的支持力度,加快建設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長株潭)和中國計量院長沙基地。
(10)建議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將IGBT產品納入政府采購目錄和工信部推薦目錄,實施IGBT芯片與進口芯片同等免稅政策,加快國產IGBT芯片的推廣應用。
(11)建議外交部和商務部大力支持湖南圍繞國家動力產業集聚區建設開展全球招商引資、引智,盡可能推薦湖南動力產業集聚區的專家和企業家陪同黨和國家領導人出訪或開展外事活動,強力宣傳、推介和推廣應用國產動力集成產業產品和技術,提高國有品牌市場占有率,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建立境外研發中心和“一帶一路”生產基地,推進優勢產品走出去。
2、湖南層面的建議
(1)建議省委、省政府組織有關力量開展《打造國家動力產業集聚區建設》的專題研究,盡快進入省委決策程序之中,并在啟動長株潭衡等城市群建設“湖南動力產業集聚區”的基礎上,積極與國家及其相關部委進行匯報溝通,主動爭取國家及其部門的支持,力爭得到國家批復,納入國家戰略層面,全面推進湖南“國家動力產業集聚區”的建設。
(2)建議省發改委啟動“國家動力產業集聚區”專項建設規劃,省經信委出臺《國家動力產業發展行動計劃》《中國動力谷(株洲)建設行動計劃》《中國科創谷(長沙)建設行動計劃》和《中國智造谷(長株潭衡)建設行動計劃》等,做好頂層設計,并將其列入“十三五”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大規劃并進入重大項目庫。
(3)建議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積極主動向國家相關部委和央企匯報,推進動車組生產資質、國產和進口IGBT芯片同等免稅政策、低空空域開放等問題的盡快解決。
(4)建議省財政廳、發改委等設立湖南動力產業創新發展基金,或者在省政府正在研究設立的1000億元新興產業發展基金、湘江基金和其他基金中切塊40%-50%予以重點支持。對符合“動力產業集聚區”專項建設規劃、《動力產業發展行動計劃》的動力產業重大技術創新、重點裝備推廣應用等加大資金引導投入,促進動力產業集聚與創新發展。
(5)建議省發改委、經信委、科技廳等采取有效措施在本省強力推廣應用國產動力產品和技術裝備,把長株潭城市群建設成為動力產業集中展示區和示范運營區,將省本級支持工業制造、科技創新和園區建設的支持政策集聚起來向動力產業集聚區傾斜。
(6)強化動力與能源制備產業發展的計量基礎保障。加快建設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長沙基地,圍繞軌道交通、慣性制導、北斗導航、新材料、環境監測、節能與新能源等七大領域的新興產業開展合作共建,將一批具有戰略性、國家唯一性的計量基標準布局長沙。
(7)建議省政府選擇省內一批重點交通項目主要發展磁懸浮交通,選擇一批重點城市以總包業務模式加快有軌電車、磁懸浮等項目建設,以項目爭取中國中車將總包業務(工程事業部)落戶株洲,成立株洲總包項目公司,帶動周邊企業協同發展。
(8)進一步提升行業話語權。力爭行業標準話語權技術平臺落戶湖南。大力支持國際電工委軌道交通牽引電氣設備與系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IEC/TC9)秘書處落戶株洲和中國擔任IEC/TC9副主席等領導職務工作。推進國際互認接軌。以“檢測互認、標準互通、監管互聯”為目標,積極參與國際互認工作。不斷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最大程度消除國外技術貿易壁壘,不斷完善參與國際組織工作的平臺和機制,進一步提高國際事務的參與度與話語權。
(9)加強高端檢驗檢測能力建設,重點推進長株潭衡地區相關國家質檢中心提質改造。推動“互聯網+檢測”和“智慧檢測”發展,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全面提升檢測智能化水平,做好“高速列車行駛動態參數計量關鍵技術研究實驗室”等國家型式實驗室,“湖南省新能源汽車動力及配套設施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省級檢測中心建設工作。建議將檢測裝備產業作為湖南“十三五”時期基礎性、戰略性新興產業予以重點培育,并將動力與能源制備檢測裝備產業園納入“十三五”規劃和重大項目庫。
(10)建議加大高端人才和戰略性人力資源的培育和引進力度,高起點規劃、高強度的政策支持和高位對接,全面對接全球頂級動力產業相關專家、團隊、企業領軍人物,設置全球動力產業和技術創新發展永久性論壇、展會,編制動力產業發展指數。
(11)組建動力產業全球運營中心與服務平臺,支持發展軌道交通后市場、低空飛行器后市場、新能源汽車后市場,將動力產業集聚區建設成為全球的動力產品技術研發制造基地、服務全球動力產業的運營平臺、全球動力產品與技術的展示與體驗中心。
(吳金明:湖南省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中國動力谷國家戰略課題研究組副組長;毛騰飛:中共株洲市委書記、中國動力谷國家戰略課題研究組組長;王曉紅:中國經濟時報社社長助理、中國動力谷國家戰略課題研究組秘書長)
文本標簽: